我的出櫃日記:當同性戀不可怕,但是一個人當同性戀好可怕。 (上)

分享人/H的生命自述

  目前四十多歲的H,是一位國小老師。在他成長的年代,社會討論LGBTQ族群的聲音並不多,因此直到三十歲以前,自己是男同志的秘密一直藏在他的心中。他甚至心想,是不是就假裝以異性戀的身份度過一輩子?但是在三十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獨自承受這個秘密,身心都開始出狀況。他開始試著向朋友、同事表明身份,也鼓起勇氣跟家人出櫃。過程中,他發現每個人對同志族群的刻板印象,都在自己出櫃以後開始有了轉變。如今社會風氣漸開,他的故事也成為了最好的提醒,讓更多人知道一位男同志的生活,其實和大家並沒有不一樣。

「我從學生時期到職場,直到三十歲以前都沒有認識圈內的朋友。」

  我是H,台中人,國小老師,男同志,現在是基地的志工。大概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開始比較意識到自己的狀況。我記得小學還覺得自己喜歡女生,比如在班上同學之間會有誰喜歡誰之類的,我一、二年級都還會約喜歡的女生出去吃冰;然後到五年級,可能跟青春期的發展有關係,我開始對性產生好奇,開始對自己的狀況有些覺察。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同輩的人都在看女生團體,我就覺得小虎隊這種男孩偶像很帥(笑)。

  小時候家裡附近有一個社區型的圖書館,裡頭有很多的書櫃,其中某一格小小的櫃子放著跟性教育有關的書。我印象很清楚,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同性戀」這三個字,就在那個書櫃裡的某一本書。剛開始看到的時候覺得非常驚訝,有點懷疑,有點震撼,覺得我自己是不是同性戀呢?每個人開始思考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以我自己的狀況,好像是青春期的賀爾蒙開始分泌,在情感和思想上逐漸發展,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不太一樣,但也不是那麼確定。

  高中的時候我們是男女合校(但是男女分班),常常會有同學在高樓層看著學姊、學妹經過,但是我對這件事情沒有特別有興趣。印象中我好像沒有刻意向異性戀男同學靠攏,因為在男生班裡面,還是會有一些特質與我相近的朋友,當時就是跟這群同學比較熟識;但是後來畢業後和這些朋友重新聯絡,他們才告訴我,他們在學生時期都以為我不是同志。我當時可能不自覺地避免一些行為,比如說太過娘娘腔的肢體動作,以盡量符合社會期待男孩應該有的樣子,才會讓大家有這種印象。

  從學生時期到職場,一直到三十歲以前我都沒有認識圈內的朋友。我讀的是師範學院(現在叫教育大學),畢業以後就在國小任教,一路上環境都非常封閉。高中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管道可以認識圈內的朋友,雖然有些性別氣質或頻率比較接近的朋友,但是我們也不會談到圈子的事;大學讀的師範學院其實是一個很封閉的學習環境,我覺得想當老師的人某部分都有比較保守的人格特質,所以我在大學時期也沒有認識任何圈內的朋友。到了職場更難,因為在國小的教育環境,就像是大學的朋友圈一樣,還是以守舊的人居多。因此我在三十歲以前,幾乎是沒有圈內朋友的。

「一個人當同性戀,真的太辛苦了。」

  我第一個出櫃對象是我的大學同學,那時候已經是三十歲以後的事情了。我們已經畢業十幾年,當時我在感情上受挫,而她也剛好遭遇分手,我們就約出來聊聊天。我記得那天晚上,我們在路邊的咖啡廳盧好久,我一直沒有勇氣對她講出重要資訊,她也一直覺得我講話怪怪的。最後,她終於問出我一直在等別人說出口的問題:「你是不是喜歡男生?」我也就跟她承認了。

  那是我第一次出櫃,三十幾歲。對我而言,當時確實是有點鬆一口氣,但是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時候必須要戴著面具才能面對身邊的人,所以並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直到現在都是。相較於一些年輕時就開始遇到圈內朋友的人,我算是工作環境、家庭背景都相對封閉的人,因此出櫃的歷程似乎跟其他人不太一樣。許多同志朋友是身邊已經有些支持系統(或是安全網),才開始慢慢出櫃,但是我的經歷似乎不太一樣。我反而是先跟家人出櫃之後,才開始慢慢接觸同志圈子。

  我記得後來我在跟家人出櫃的時候,我跟他們說:「我覺得當同性戀不可怕,但是一個人當同性戀很可怕。」一個人當同性戀真的太辛苦了。我的人生一直過了三十年,連個敲門磚都不知道去哪裡找。我沒有任何管道認識人。那時候教書已經教了七、八年,工作職場的環境已經非常固定,我的生活圈就已經是這些人,也不可能突然冒出某個人跟你說我是同性戀。當時身邊完全沒有人可以談心,我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所有的事情,包括為什麼喜歡男生、如何面對感情受挫,還有心理上的情緒和壓抑,全都沒有人可以討論。我覺得時間久了還是無法一個人面對,當時的感情受挫是一個契機,也剛好有機會和大學同學碰面,全世界才開始有第一個人知道我是男同志。

「經過兩年的思考,我決定在大年初五對家人出櫃。」

  國小老師的生活比較單純,工作穩定、研究所也讀完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就覺得你的人生下個階段就是要結婚。所以三十歲左右就開始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逼婚,比方說學校同事偶爾會問要不要幫你介紹對象,親朋好友也都會時不時來問一下,加上我又沒有人可以討論,所以有一段時間認真在思考是不是找一個女生結婚,還是應該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同志身份。

  我認真想了兩年,真的是整整兩年。從研究所畢業以後,三十歲到三十二歲的期間,我一直在思考跟家人出櫃這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在三十二歲的年底,我決定先跟哥哥說。那天我約了哥哥吃飯,支支吾吾好久,很少逛街的我們把整棟百貨公司都逛完了,又說要去哪裡走走,一直到哥哥都走累了(笑)。我覺得那天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就硬著頭皮跟我哥講了。那時候我的精神狀況很不好,連帶身體也出了問題,整個人瘦得跟皮包骨一樣。一個人長期壓抑三十年,加上逼婚和職場的壓力,整個人處於很不健康的狀態,所以想了兩年才終於決定要面對這件事情。當時我也想和爸媽出櫃,但是哥哥不支持我,他說因為爸媽的身體也不好,擔心他們會承受不住。我就說:「好,我再想一下。」

  後來又想了四個月,覺得人生一直卡在這個階段,沒有跨過去就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所以,我決定在農曆過年後跟爸媽出櫃。因為過年期間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就會開始問有沒有女朋友、要不要結婚之類的,我就決定在大年初五的時候和家人談論這件事情。為什麼是大年初五?因為隔天大家就要開始恢復上班了(笑),讓家人面對工作,冷靜一點。那天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飯桌上,事前知情的哥哥非常不安,頻頻跟我使眼色,只是中間一直沒有適合說出口的時機點。正當哥哥鬆口氣想說我今天可能不會出櫃的時候,我突然冒出一句話:「爸,我有話要跟你講。」這是我第一次跟爸爸講這種正式的話,我們不是這種溝通方式的家庭。我先打迷糊仗說:「我覺得大家一直逼婚讓我壓力很大,我不想結婚。」接著把兩年內想過的話在他面前講一遍,前後迂迴了大概半小時,我爸才終於問出關鍵的問題:「你不想結婚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回他說:「我不喜歡女生。」整個客廳的空氣大概凝結了五秒鐘,那幾秒鐘感覺非常非常漫長,過了一會兒,我爸才終於慢慢地說:「你一個人面對這些事情很辛苦,爸爸很心疼,你應該要早點跟我們講。」

  爸爸的那句話,到現在我還是印象深刻。原以為會是晴天霹靂、聲嘶力竭、嚎啕大哭的劇情,但是爸媽當天晚上都很冷靜,跟我想的劇本完全不一樣(笑)。後來曾經朋友問我怎麼可以做到這些事情?我就說,我真的想了好久好久,但是最後我覺得:「身為同性戀是我要面對的課題,可是我爸媽有一個兒子是同性戀,那是他們要面對的課題。所以我決定,要把他們的課題還給他們。」

★ 傳送門 ★ 我的出櫃日記:當同性戀不可怕,但是一個人當同性戀好可怕。 (下)

更多基地消息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