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發現自己好像喜歡上同性別的同學,試著說服自己這沒什麼,但還是覺得怪怪的……。」
「同學們都在進行男女同學間的配對遊戲,老覺得自己興趣缺缺、搭不上話……。」
「從小到大一直很討厭穿裙子,跟爸媽之間始終進行著穿裙脫裙的爭執……。」
「總是覺得自己好像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奇怪狀態……。」
許多同志朋友在長大後回想,都發現在小時候就開始感受、意識到「自己在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上與他人不同」,有些人是在青春期、讀國高中職的時候,更有不少人是在國小、幼稚園或幼稚園以前。
如果你正在思考自己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覺得自己有可能不是主流多數的順性別異性戀,希望這篇文章能協助你走這條也許目前還是獨自一人的探險道路,並帶給你一些尋找自我答案過程中的啟發與想像。
首先,還是先介紹在前面,我已經默默用上的三個概念讓你認識:
- 同志:起初是指同性戀,後來這個詞彙發展成用來廣泛稱呼擁有非主流性傾向、性別認同特質的眾多群體。
- 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性方面、情感方面感受被誰吸引、不被誰吸引。
- 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在心裡主觀認定自己是何種性別,有可能一個人心裡主觀認定的性別認同和他出生時的性別,兩者並不相同。而所謂的順性別,就是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和他出生時的性別,兩者相同。
其次,你可能也已經很常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到在討論同志議題時,經常會出現類似「LGBTI+」的詞彙縮寫,也在這裡列出來讓你初步、快速認識:L(Lesbian/女同性戀)、G(Gay/男同性戀)、B(Bisexual/雙性戀)、T(Transgender/跨性別)、I(Intersex/雙性人)。而後面常有的「+」號,是指廣泛的非順性別異性戀群體,並非只有前面提到的LGBTI五個族群,還有許多更為多元的認同身份。像是:Pansexual(泛性戀)、Asexual(無性戀)、Non-binary(非二元性別)等,都是目前越來越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的詞彙。
如果你對上述的詞彙還不太熟悉,但正在困惑、思考自己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那這些詞彙絕對值得你花些時間上網搜尋、閱讀相關的解說,像是上維基百科查詢(或是看小麥田出版的《性別是彩虹的嗎?》一書,我蠻推薦這本書的)。然後,如果覺得一下子冒出太多五花八門的詞彙,自己還需要一些時間慢慢吸收、消化,也沒關係。摸索自己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或多或少都需要經歷一段時日,有人花費的時間很短暫,但也有人經歷了好一段日子;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調,這段尋找自我的歷程並不需要和別人比較速度的快慢。
當你走在摸索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路上,內心可能會浮現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或心情,像是驚訝震驚、擔心害怕、羞愧自責、哀傷難過、焦慮緊張等(如果你通通都沒有,那很恭喜你!);這些情緒可能蠻多都是來自長大至今,你所感受到的身旁家人、親友與師長對你的順性別異性戀預設與期待,以及不自覺吸收到的主流社會對同志社群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而年紀尚輕的你,可能目前還是獨自一人尋覓、摸索自己的同志身份,要讓這些負面感受漸漸轉變、消退,你可以尋找一些澄清刻板印象、正面的同志資訊,來協助自己。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習慣,試著透過Youtube、Podcast、影集、電影、漫畫、小説、書籍等,尋找自己喜歡、欣賞的同志名人、節目或故事。多聽聽、看看不同的同志,了解他們的成長故事,你會發現,你不孤單。而你所擁有的「與他人的不同」,其實正是你的獨特。也許在你目前的生活裡,還沒有人欣賞;不過在成長的路上,你會遇到懂得欣賞這項特質的人!
當然,你有可能會更進一步地,想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能夠支持你的人。在學校,你可以先花些時日,觀察身邊同學、老師對於同志議題的想法與態度。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蠻多公開出櫃的同志名人、也有不少國內外的同志新聞一直在發生,這些都是你可以拿來試探同學、老師的想法與態度的話題。可以先從十分確定對方很友善的幾位同學(如何確保對方友善,這就仰賴你的試探與觀察能力了)作為第一步,向這樣的同學出櫃,你會比較容易得到正面的反應與回饋。人生的第一次出櫃只有一次,如果可以,你當然可以謹慎一點,讓得到的結果是正面的、開心的。而在你出櫃的同時,記得也要告訴同學,你希望由自己掌握出櫃的步調,請他不要擅自幫你向別人出櫃。畢竟,出櫃這件事可以一步一步來,你比較會有安全感,也比較能夠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友善同溫層。
至於老師,你可能需要比較謹慎、小心地評估,畢竟老師是握有權力的大人,跟同學的角色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觀察、感受到有任何一位親近的老師是友善的,那就這樣吧,求學的日子裡未必需要冒險向老師出櫃。
最後,如果你有思考要不要向親近的家人出櫃。同樣的,建議你花些心力與時間觀察、試探家人的態度與想法。父母通常都是最終的大魔王關,在此之前,也許你可以先考慮是否要先向同輩的兄弟姊妹出櫃,如果你和手足的感情不錯,他們或許是你在家中的重要盟友,日後也可能可以成為你和父母之間的緩衝橋梁、潤滑劑。
至於父母,你可以先思考自己有什麼樣的事情(例如:科系職涯、興趣嗜好、外表打扮),是你真心想努力嘗試、或已是你內心的堅定選擇(這同時也表示你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和父母的期待是有差異的;其實可以先從這樣的事情開始,讓你練習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堅定想法,同時也讓父母開始意識到「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學習試著放手、把你視為能為自己負責任的獨立個體。在這過程中,雙方或多或少會些有衝突與摩擦,你的心情與生活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儘管會有些辛苦,但這可以讓你練習調適與父母期待落差時的拉扯。可以先從這些事情開始嘗試、練習,讓自己有多一些調適親子摩擦的經驗與能力後,再來慢慢思考向父母出櫃同志身份的可能性。當然,最後還是要說,如果你現階段沒有打算讓家人知道,這也是完完全全可以的;不過如果打算如此,那記得提醒自己,要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櫃子門關好(包括大家常忘記的網路生活),別讓家人不小心發現了!
與我們聯絡
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台中基地)
服務時間:週二至週六 13:30-21:30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82號
電話:04-22333252
網站:https://www.gd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