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真可愛:認識同志家庭

文/朱家瑢/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

同志成家進行式

「家」有多元樣貌,一張餐桌,兩人相伴,三五好友相互照顧,都是家庭的樣貌之一!同婚過後,越來越同志考慮組成家庭,一般來說,「同志家庭」指同志組成的家庭,包含同志伴侶、同志伴侶與其所撫養的小孩、以及單身同志與其所撫養的小孩。

根據行政院性平處統計,截至2020年底共有5,326對伴侶完成同性婚姻登記。其中有多少同志正在養育小孩?依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簡稱為同家會)聯繫網絡估計,早在同婚前,台灣即至少有400組以上養育子女的同志家庭,且遍及全台各地,男女同志家庭的比例為2:8,跨性別同志家庭較少。換言之,同志家庭是先於同婚專法存在,而同志家庭實際數量為何、究竟有多少18歲以下兒童正在同志家庭生活,至今仍缺乏正式統計,也成為公共政策應儘速補齊的資訊缺口。

同志成家途徑面面觀

「同志怎麼會有小孩?兩個女生或是兩個男生也有下一代?」

當然可以!不論是前次婚姻/伴侶關係所生之子女組成重組家庭,或是透過人工生殖、代孕、無血緣收養、共組多人家庭等,都是同志生養小孩的方式之一。每一個同志家庭故事都是獨一無二,共同之處是,這些孩子是在備受期待下成為同志家庭一份子,鮮少有「意外而來」的小孩。

  • 人工生殖與代孕

透過借精、借卵、試管等人工生殖技術,同志也能夠實現生育夢想。由於台灣人工生殖技術僅限於已婚異性戀夫婦使用,想要成家的同志必須千里迢迢跨海求子,這條橫跨多國及多方機構的海外求子之路,工程相當浩大,幸好2011年至今,陸續有許多求子成功的「學長」和「學姊」們,在經歷長年摸索和嘗試後,逐步整合同志友善的海外人工生殖和代孕資訊,並將之引介回台灣同志社群中,讓後續有心求子的同志得以少走一段冤枉路。

  • 無血緣收養

在重視血緣的台灣社會中,較少被談起的「無血緣收養」也是同志成家的選擇之一。收養,是為等家的孩子提供永久守護;收養也是走過評估,走過法律程序,直到建立親子關係。2012年起,單身者依法亦可向合格收出養機構申請收養;2023年起,已婚的同志伴侶亦可提出申請,但往往需要經歷至少一年以上的評估。經過同志團體和同志友善收出養機構多年的奔走與努力,除了同志收養家庭逐年增加中,也有越來越多無力撫養小孩的家庭願意將小孩交由同志伴侶收養,相信同志亦能成為良好的家長。

  • 繼親收養/同志配偶收養

不論是伴侶的前次婚姻/伴侶關係,或是經由人工生殖、代孕所生子女,非親生一方的同志,在締結同性婚姻後,必須透過「繼親收養(或稱同志配偶收養)」流程,才能與小孩建立起法律關係,成為小孩的「養父」或「養母」,過程包含社工評估、參與親職課程、法院開庭和裁定,費時半年不等。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5月至2020年同性婚姻收養子女人數共計64人,官方統計明顯與實際同志家庭數量不符,背後凸顯了同志家庭的小孩要想獲得雙親的完整保障,仍有不少挑戰要克服。

過往同志生育或收養資訊較為隱蔽,許多人求助無門,甚至受騙上當,耗費多年時間及費用,陷入親權爭議或是孩子出生後滯留海外遲遲無法返台,如今有意生育或收養小孩的同志,可透過網路、郵件、電話、出版物或是實體參與,獲得各式同志生育和收養資訊,這份改變既是同志運動延續,也是許多同志家庭努力投入的成果。尤其同婚過後,同家會積極提供更多的諮詢能量,2016年同志家長經驗集結出版的《彩虹寶寶的奇幻旅程—單身與同志人工生殖手冊》,至今仍不斷更新再版,辦理上百場收養、人工生殖講座,累積破千人參與活動,這些行動目的,在於希望每一位同志都能了解成家選擇,建立同志家庭間連結橋樑,讓有意養育小孩的同志不再孤單!

從前從前,有一個彩虹寶寶…

我們的家庭故事是這樣來的:
一開始,爸爸的精子與捐卵者的卵子,通過人工生殖創造出了一個胚胎。
然後, 這個胚胎被移植到另一位代理孕母的子宮中長大。
九個月后,我們的兒子”小山豬”就呱呱墜地了!
這種成家的方法在美國已經有30年歷史,並協助了無數個異性或同性家庭合法成家。
我們的生活日常,與其他新手家長一樣 ,充滿育兒的甜蜜與艱辛。
小山豬現在九個月大,我們這些日子以來的體會是:沒有專屬於男人或是女人的家事。
寶寶日常照料中,沒有性別之分,只有關愛,勝過一切。
在同婚過後的台灣,你會更頻繁地遇到,像我們一樣的同志家庭。

—台灣同志家庭馬丁、小羅和小山豬的故事,摘錄自《彩虹寶寶的奇幻旅程—單身與同志人工生殖手冊》

同志家庭們經常被問到「怎麼教小孩?」,或是被外界質疑欠缺「男性/女性楷模」影響小孩發展。事實上研究顯示,同志家庭養育的小孩,各方面表和異性戀家庭沒有顯著差異。同志爸爸為女兒梳綁頭髮、替換尿片,同志媽媽與兒子在運動場上跑跳,都是再日常也不過的畫面!如同馬丁、小羅和小山豬的故事中所說,「沒有專屬於男人或女人的家事」,同志家庭的角色分工,不分性別和性傾向,照料小孩的日常家務事,就是所有家長的事。教養過程中,除掉性別角色二元對立的枷鎖,除了讓不分性別的家長更能盡情參與家庭事務,不受限於「男生就該如何,女生就該如何」的刻板印象,也有助於小孩正向成長,未來建立更平等的社會。

對於異性戀家庭而言,又該如何跟小孩解釋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家庭樣貌呢?多元家庭的概念一直存在台灣社會中,同志家庭之外,還有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新移民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等。陪伴孩子看見不同型態的家庭樣貌,繪本是相當合適的媒材,台灣出版的《我有兩個媽媽》、《恐龍小姐的婚禮》,以及海外出版《她有兩個爸爸》、《國王與國王與他們的家》、《一家三口》等都是以同志家庭作為主題。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志家庭互動時,不以血緣做為預設,友善詢問「該如何稱呼你們?」、「請問是OO小孩的家長嗎?」都是很理想的做法。最重要的是,適時向孩子們傳達「多元概念」: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不一樣,但不一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就如彩虹的各種顏色一般美麗!

同志家庭挑戰一關接一關

2022年的今天,同婚專法雖然已經施行兩年餘,同志家庭仍面臨不少挑戰,這些挑戰包含行政機關表單及系統固守「父母、血緣、婚姻」樣態,而將收養、同志雙親家庭排除在外,學校教育裡對於同志及同志家庭的認識仍嫌不足,更有法律制度面向的差異對待。例如,管理台灣人工生殖技術的法律《人工生殖法》,將醫療資源使用對象限縮於已婚異性戀夫婦。當台灣異性戀夫婦,甚至是外國籍異性戀夫婦提著行李箱飛抵台灣享用高品質的生殖醫療,台灣同志卻必須要千里迢迢遠赴海外,忍受語言差異、交通不便、巨額花費,甚至是承受不必要的疼痛、醫療手術和健康風險等。

2023年《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修正前 ,同志若是想要透過無血緣收養,給正在等家的小孩一個永久的家,受限於同婚專法,無法如同異性戀夫婦享有共同收養之權利,僅能以單身身份收養,而即便單身收養完成後,伴侶也無法進一步在婚後接續收養這位養子女。換言之,若是已婚的同志配偶則必須先「恢復單身」或「離婚」才可收養,而在收養完成後結婚的同志伴侶,也仍然僅有一位家長是「合法的家長」,幸好如今法案已修正去除親生字眼,並加入共同收養後,收養平權才得以實現。

若同志家庭其一家長來自同婚尚未合法國家,則多數無法在台灣締結同志婚姻(少數透過個案訴訟方式成功),往往需要為了合法居留煞費苦心,特別是在疫情下,全球處於無法自由旅行的環境,跨國同志家庭時面臨離散風險或是相隔兩地備受相思之苦。

我不是同志,為什麼我需要關心同志家庭?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若如果不是同志,也許會懷疑「為什麼我要關心同志家庭?」同志家庭挑戰了過往對家的想像,家不再是「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兩個小孩恰恰好」的樣板想像;家也不再是以「婚姻、生產和血緣」作為基本元素,同志家庭充滿創意的成家方式,以及突破傳統的勇氣,重新界定親子關係和作為家長的角色,也讓每一個人深思:家的意涵是什麼?是遮風避雨的房子,是延續生命的責任,抑或是回到最根本,關於愛的行動。

同婚過後,可預期同志家庭將持續增加,在校園、職場、人際交友圈中,我們將和各式各樣的同志家庭互動,這意味著台灣邁向多元共融的環境,妳/你是否做好準備將「尊重」落實於職場、校園、教會等環境當中呢?當同志家庭在眼前遇到不公平對待時,妳/你是否思考過該如何因應呢? 台灣作為民主自由社會,兒童權益日漸受到重視,我們期許有一天,台灣將成為一個適合所有孩子成長的國家,屆時,沒有一個孩子會因為擁有兩個爸爸或是兩個媽媽被另眼相待;所有等家的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照顧;同志家庭的孩子們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快樂長大;收養家庭、跨國同志家庭和所有家庭都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未來,我們期待!

附註: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回饋意見或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電子信箱:registration@lgbtfamily.org.tw

與我們聯絡

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台中基地)
服務時間:週二至週六 13:30-21:30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82號
電話:04-22333252
網站:https://www.gdi.org.tw/

其他同志友善資源看這裡!

同心資源 – 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 (gdi.org.tw)

更多基地消息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