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家瑢/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
一般人對收養的理解來自電視劇—愛得刻苦銘心的戀人原來是一對失散多年的手足,或是童話故事《綠屋的安妮》—年邁的兄妹從孤兒院收養了一頭紅髮古靈精怪的女孩,又或是長輩間自小「嫁入」家門的童養媳,或親戚間過繼子嗣的傳統習俗……這些常見的理解,說明收養對於台灣人來說,是個有點距離但不陌生的議題。然而一談到同志收養,多數人首先想到2018年公投期間、2019年同婚法案通過前後,社會輿論「突然之間」大量討論同志婚姻該不該合法,以及其延伸的同志養育小孩合適性,甚至遲至2022年第一對同志收養家庭成功挑戰《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收養限制,勝訴新聞登上主流媒體版面,不少人才意識到,原來同志收養是真的。
事實上,早在2001年台灣就曾有變性人收養小孩的案件登上報紙版面;2012年台灣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收養流程越趨嚴謹,即有多組同志家庭以單身身份陸續透過收出養機構成功收養。究竟台灣同志收養走過哪些歷程?同志收養除了平權,又對生命帶來什麼啟發?
三種不同的收養
要了解同志收養,首先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收養。收養從法律角度,是指透過法律認可所建立的親子關係。收養依照類型分為三種:
- 近親收養:又稱作親戚間收養,常見如過繼。
- 繼親收養:又稱作他方收養,即重組家庭中的繼父或繼母,收養配偶在先前婚姻或感情所生的孩子。2019年《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的通過後,同志可收養配偶透過人工生殖或先前婚姻或感情所生的孩子,雖然是依循繼親收養的流程,但多數家庭並非重組,而是透過醫療科技孕育小孩,在情感和認知層面不存在「生父/母」、「繼父/母」的角色,故又稱作「同志配偶收養」。
- 無血緣收養:又稱作機構式收養或媒合收養,也是本篇文章介紹的重點。
無血緣收養意義與流程
一般熟知的親子關係是透過血緣或出生而建立,但經由法律認可後,等家的孩子與收養人之間所建立的親子關係也視同親生,換言之,收養是為孩子找到永遠的家。從兒童權利角度,兒童有受到家庭照顧的權利,且國家有義務採取積極的措施以及提供適當資源,避免兒童與家庭分離,只有在窮盡各種方法,仍評估孩子不適宜留在原生家庭後,才以收養作為最後手段。2012年實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杜絕了私相授受的收養形式,無血緣收養的過程必須透過經政府許可的兒少安置機構或財團法人代為辦理,需要經歷一至三年的流程,包含向機構遞交申請、評估會談、準備課程、資格審查會、媒親配對、共同生活,直到完成最後的法院裁定。
同志收養歷程
事實上,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前,台灣法規從未將同志排除在收養人資格之外,要成為收養人的條件中,法律僅規定收養人須長被收養人20歲以上。最早一案收養案可追溯至2001年,是由名為「鍾玲」的變性藝人收養鄰居因故不能照顧的小孩,當時的承審法官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變性人身份與是否裁定領養毫無關係,現行法令也沒有規定變性人不得領養小孩…一切考量仍以小孩最有利方向著手。」其後2012年實行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範無血緣收養都必須透過機構評估媒合,也開啟了多組同志家庭以單身身份的收養歷程。
台灣同志的收養歷程在《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後,反而遇到阻礙。2019年通過的同婚法案,將收養限定在配偶「親生子女」範圍內,排除收養配偶養子女的可能性,也限制法律上單身的同志才得以收養,讓同志限於「先離婚,才能收養」的荒謬困境,期間同志團體與同志收養家庭提起聯合訴訟,直至2023年同婚法案修正去除親生字眼,並加入共同收養後,收養平權才得以實現。
誰是合格收養人
然而收出養機構又是如何評估誰是適合的收養人?相較於性傾向,機構更重視收養人是否能配合收養流程,與社工建立信任關係。評估標準中,家庭關係、經濟收入、身心狀況是否穩定、有無固定住所、正當職業,有能力足以供養育兒童而無匱乏才是成為收養人的重要考量,通過上述嚴謹評估的同志自然也在收養人行列中。
當社會質疑同志收養的正當性時,往往忽略現代收養流程的轉變,甚至蔑視了收出養機構的專業,現代收養在法治與兒童人權概念影響下,與過往單純「養不起」的出養事由,或是「有愛心就能養」、「想養就能到育幼院指定孩子」的想像相去甚遠,同志收養人與異性戀收養人同樣經歷漫長嚴謹的評估,只為與孩子在人生旅途中相見。
收養身世知多少
收養機構嚴謹評估的背後,是因為收養人除了需要將孩子視如己出,還需要跨越自身心理障礙,接納孩子的出養背景並視之為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環節。根據衛福部社家署公布的收養統計,每年有將近六百位等家的孩子,只有約兩百位能順利完成裁定,其中有一半的孩子出養至歐美等國,換言之,台灣每年僅有約一百組收養人通過重重考驗順利完成收養,其中原因包含裁定認可的兒少當中,將近八成來自有特殊家庭背景(含身心障礙、發展遲緩或疾病)。
離開有特殊背景的原生家庭到收養家庭,並不等同於「斬斷過去」「能到更好的地方很幸福」,而是意味著分離與轉換環境帶來的創傷,需要愛與專業知識來修復,更意味著收養兒少將帶著「我是誰?」「我屬於哪裡?」獨特自我認同追尋踏上成長路途。
有故事的大人遇見有故事的小孩
收養兒少的生命故事是一場華麗冒險,如何讓更多人認同則是一道艱難課題,特別是當社會對於收養仍存有「被拋棄」、「次等」甚至「收養人很偉大」標籤時,都無助於收養兒少被看見。作為同志組織的工作者與收養母親,與有意收養的同志及同志收養家庭工作過程中,我經常有感於同志收養人在面對收養兒少身世議題時,所展現出自然而然的同理。同志與收養兒少同樣作為少數群體,在異性戀主流與講究血緣的社會中,同樣經歷與事實不符合的預設,甚至是偏見、惡意、同情或各種另眼相看的經驗。如何接納自己的身份,從理解的視角看待因為收養身份而長出的生命軌跡,是同樣經歷過自我認同掙扎的同志收養人,能給予收養兒少的成長養分。
同志收養打破了成家與血緣、生產、婚姻綁定的扁平想像,做足準備的同志收養人遇見等家的孩子,恰如有故事的大人遇見有故事的小孩,我們的故事雖然唱著與其他人不同的音調,聲量也許微小,卻是山林間美麗的高音。
附註 1:同志收養家庭的故事,曲折又充滿動人的生命力,部分收錄在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所出版的同志家庭Podcast節目中,〈打破收養迷思 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 feat.怡如怡伶〉〈圍爸喵爸的收養之路 feat.圍圍喵喵〉〈哪會哪會同款收養這條路 feat.RRay〉。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同志家庭Podcast節目:https://tr.ee/qAF0crgZa2
附註 2: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回饋意見或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電子信箱:registration@lgbtfamily.org.tw
與我們聯絡
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台中基地)
服務時間:週二至週六 13:30-21:30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82號
電話:04-22333252
網站:https://www.gdi.org.tw/